1. <table id="nyrkp"><strike id="nyrkp"></strike></table><acronym id="nyrkp"><label id="nyrkp"></label></acronym>
      2. <p id="nyrkp"></p>

        首頁 > 行業動態 > 瀏覽文章

        紹興無廢城市建設:用好建筑垃圾 開發“城市礦山”

        時間:2022年10月31日信息來源:環境經濟 點擊:

          泥漿制成干化土,宕渣拆除料制成土和石子,瀝青拆除料制成再生瀝青……在浙江省紹興市,每一種建筑垃圾都搖身一變,成為市場緊缺的資源。

          中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產生數量龐大的建筑垃圾。2021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十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強建筑垃圾分類處理和回收利用,規范建筑垃圾堆存、中轉和資源化利用場所建設和運營,推動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產品應用。2021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60%。

        紹興無廢城市建設:用好建筑垃圾 開發“城市礦山”

        春滿瓜渚湖

          在“無廢城市”建設的大框架下,紹興市不僅把建筑垃圾管起來,而且還用起來,消減了廢物,增加了資源,一減一加中,開發出蘊藏豐富的“城市礦山”,營造出城市綠色發展的新空間。

          稀缺的填埋場

          剛出高鐵紹興北站,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個巨大的施工現場,塔吊林立,熱火朝天。

          近年來,紹興市把握大城市發展機遇,提出“融杭聯甬接滬”戰略,城市建設與改造不斷深入。尤其是這兩年,緊抓亞運契機,在道路交通網絡、賽事場館、旅游商業綜合體建設等方面大力推進,紹興市城市建設迎來又一波高潮。

        紹興無廢城市建設:用好建筑垃圾 開發“城市礦山”

        紹興市城投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提出“讓建筑固廢成為城市的礦產資源”

          伴隨著城市建設的轟轟烈烈,建筑垃圾的產生量也越來越大。紹興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無廢辦”)高級工程師孔維澤告訴《環境經濟》,據初步統計,紹興市區2021年產生的工程渣土總量將達2681萬立方米。僅市區目前修建的4條智慧快速路,在道路拆除過程中就會產生600萬噸建筑垃圾,“如果以傳統的堆積填埋方式處置,按自然堆高5米計算,填埋占地面積需要近千畝!”

          開啟“無廢城市”建設之前,紹興市區的工程渣土、廢棄泥漿以工程回填、固化回填為主,資源化利用程度較低。工程量不斷增長,監管能力和相對不足的處理能力顯得捉襟見肘,市本級重點項目預計消納處置缺口超過65%。

          “之前沒辦法處理,很多企業和個人就偷埋偷倒,帶來環境污染和風險隱患。我們監管能力有限,非常頭疼!”紹興市生態環境局上虞分局土壤科科長葉靜靜說,為了處理建筑垃圾,紹興市在濱海新區、上虞區分別建設了兩個消納場所,“老填埋場容量有限,但是我們肯定不會再建新的填埋場,F在土地非常寶貴,舍不得!”

          “以前的老方法就是填埋。”葉靜靜認為,一定要轉變觀念,“如果能變廢為寶是最好的。”

          把“困難戶”全流程管起來

          建筑垃圾量大面廣,紹興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督察專員錢進告訴記者,為了真正把這個“困難戶”管起來,紹興市積極探索,助力“無廢城市”建設,走出一條制度化、精細化、常態化的建筑垃圾處置管理之路。

          “雖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圓也。”紹興市從建章立制出發,為建筑垃圾的管理打下堅實基礎。

          出臺《紹興市工程渣土(泥漿)處置管理辦法》,建立形成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監督、資源利用”的管理機制。錢進認為,《辦法》對工程渣土(泥漿)產生、運輸、消納、利用等各環節分別作了相應規定,而且根據《辦法》設立紹興市工程渣土(泥漿)處置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同時在6個區縣(市)成立相應的渣土(泥漿)辦,實現全市一盤棋,確保了管理工作的同步推進。

          出臺《紹興市工程渣土(泥漿)處置管理實施細則》,規范工地設施標準和渣土(泥漿)核準手續辦理。出臺《紹興市工程渣土(泥漿)運輸企業信用評價考核辦法》,明確工程渣土(泥漿)運輸企業資格標準,年度考核未滿60分的企業,將被強制清退出渣土企業準運庫。出臺《工程渣土消納場所備案指導意見》,規范消納場所標準。出臺《紹興市區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專項規劃》,提出“減量化和資源化優先、無害化為基礎”的總體要求。出臺《紹興市建筑泥漿渣土處置領域聯合執法機制的實施意見》,常態化落實聯合執法模式。

          據統計,全市共有渣土(泥漿)運輸企業106家、運輸車1968輛、在建工地2000余個。要實現對這么多對象的有效監管,原有“人盯人”的方法肯定不行。

          不能讓“人管事”,要讓“事管人”。紹興市公用事業管理服務中心主任俞永強介紹,紹興市提升監管職能信息化、數字化、科技化水平,搭建渣土泥漿監管平臺,實現全市渣(土泥)漿從源頭產出、過程運輸到最終消納處置的全周期閉環管理。依托大數據中心做到全市工程渣土處置管理數據全歸集,跨部門數據融合共享。通過視頻監控、車載定位、車輛識別,對出土工地、運輸車輛、消納場所等進行實時監測、即時預警、動態監管、聯動處置,為建立可控可防的長效管理機制夯實技術基礎。

          “貴公司在地鐵鳳林路站開出的渣土車涉嫌‘帶泥上路’,運輸路線也存在偏差,請盡快查明原因。”在越城區綜合信息指揮中心,工作人員通過“智慧渣土管理系統”發出的報警信息立即聯系運輸車輛所屬企業,并下發整改通知。

          “今后,執法人員可通過系統存儲的渣土車歷史行駛軌跡和相關數據,對違規運輸行為進行相應處罰,有效解決以往‘執法者追著違法車輛跑’的困境。”紹興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公用事業監管處處長王建強開心地說。

          監管的同時,紹興市還特別注意做好服務和宣傳。工作人員走訪渣運企業幾百次,幫助企業解決渣土運輸審批、車輛租借等問題上百件,先后十余次深入軌道交通、城投集團、鏡湖開發辦等重點工程建設工地一線開展政策宣講,有效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

          “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來到位于紹興市上虞區的紹興市城投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巨大的廠房上印著一行醒目的標語:“讓建筑固廢成為城市的礦產資源”。

          一邊是大量建筑垃圾無法處理的苦惱,另外一邊,卻是傳統的建材資源嚴重緊缺。

          紹興市城投再生資源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挺介紹,砂石等礦產資源已經成為制約工程建設進度的瓶頸。以傳統路基填料宕渣為例,根據近年基礎設施建設規模測算,紹興市每年宕渣需求缺口在800萬立方米左右,砂石材料等也供不應求。

          開展“無廢城市”建設以來,“把建筑垃圾變成資源”這樣的愿景源于理念的變化,更得益于技術創新帶來的底氣和信心。

          “南方土建施工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地基打樁的時候會產生大量泥漿,處理起來非常麻煩。泥漿資源化利用之前較為傳統粗放,沒有解決揚塵、拌和不均等環保和工程質量問題。”朱挺介紹,城投再生資源公司自主研發的新技術使泥漿干化土含水率控制在30%以下,生產出替代宕渣等的再生填料。

          杭州灣環線高速公路(杭甬紹興段)孫端互通工程是浙江省重點建設項目,也是一段垃圾回用的“綠色工程”。泥漿干化穩定土這種綠色建材路基填料在此項目中的總使用量超過10萬立方米,紹興市城投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已累計供料17萬噸,完全滿足技術質量要求。

          在投資6000萬元、占地100余畝的紹興市城投再生資源有限公司資源化基地,記者看到,一個巨大的泥漿池幾乎貯滿了從全市各地運來的泥漿。這些泥漿在密閉的廠房內脫水、干燥、固化之后,在高大的倉庫內堆成幾座小山。干燥后的泥漿干化土松軟、細膩,顆粒均勻,絲毫不亞于優質的宕渣。而且廠內攪拌工藝受天氣影響小,也大大降低了揚塵污染。

          朱挺介紹,公司已建成年處置廢棄泥漿300萬立方米、資源化利用各類渣土100萬立方米的產業基地。截至2021年8月,已累計推廣穩定土系列再生產品應用項目20余個,應用量達到100余萬噸。

          隨著此項技術的廣泛應用,紹興市發布了首個《廢棄泥漿干化土在路基中的應用技術指南(試行)》,填補了全省乃至全國廢棄泥漿資源化利用行業標準缺失的空白。隨后,紹興市首個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領域地方標準《廢棄泥漿再生利用規范》發布,細化廢棄泥漿處置再生利用各環節的規范要求。

          對于市場前景,朱挺非?春茫“企業購買宕渣的話,每方要130-140元,而購買我們的泥漿干化土每方只需要100元左右。”朱挺介紹,項目第一年就實現了營利,現在每年凈利潤達到1500-2000萬元。

          對于建筑泥漿的再利用不僅解決了紹興市大量建筑垃圾無處堆放的難題,還解決了宕渣等傳統建材資源短缺問題。測算認為,變廢為寶實現了社會和經濟效益雙豐收,以每年可資源化利用廢棄泥漿300萬立方米(400萬噸)為例,可節約礦產資源180萬噸、節約堆放土地至少600畝、減少各類污染物排放5.2萬噸。

          上虞城市資源再生利用綠色綜合體項目的廠房內,裝潢裝修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園林垃圾,依次通過不同的上料口進入篩選設備,有效分離出渣土、輕物質、廢舊金屬等。

          負責項目運營的紹興市上虞環集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經理徐能告訴記者,廢舊金屬回收利用,輕物質送去焚燒,渣土經過破碎后生產出不同粒徑的再生建筑粉料和骨料,用于制作再生磚。“這套工藝下來,基本實現100%的建筑垃圾資源化。”

          而且,所有產線均采用輸送帶全密閉輸送,并配備高密度的自動化噴淋抑塵系統,站在玻璃窗外,絲毫感覺不到里面正在緊鑼密鼓地生產。而在中央控制室,通過多個監控屏幕,可實現一鍵啟動、遠程操控。

          “系統運行非常好!”徐能表示,項目設計能力為500噸/日,每天制磚22萬塊,綜合來看每年可節約建筑垃圾處置費用近3000萬元人民幣。“我們下一步還計劃把填埋場里的建筑垃圾都挖出來處理,還填埋場綠水青山!”

          與之相似,嵊州市年處置65萬噸建筑垃圾資源化再利用一體化生態工廠項目,目前年產再生骨粉料達58.5萬噸、水泥穩定碎石10萬立方米、非承重混凝土多孔磚6000萬塊、混凝土標準磚6000萬塊。

          建筑垃圾產生與建設項目,又被回用于建設項目,在紹興,建筑垃圾實現“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一夜再生。

          綠色建筑實現源頭減量

          2014年5月,紹興市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為“國家住宅產業現代化綜合試點城市”和“建筑產業現代化試點地區”,成為全國地級市中唯一的“雙試點”城市。2017年11月,紹興成為全國首批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改革開放40多年來,紹興市建筑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建筑業也成為紹興市舉足輕重的重要支柱產業。

          伴隨著“無廢城市”建設的深入,“無廢”理念滲透進各行各業,紹興市的建筑業也開始謀求源頭減量,推動整個行業的綠色發展。

          快速路建設所需的立柱、蓋梁和箱梁等預制構件從該生產基地源源不斷運出,像搭積木一樣建設高架。2019年10月,投資4億元建成浙江省首個市政裝配式預制構件產業基地,開啟了紹興市交通路網高架“標準化設計、工廠化制造、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工業化建設模式。

        紹興無廢城市建設:用好建筑垃圾 開發“城市礦山”

        上虞城市資源再生利用綠色綜合體項目內,中央控制室可以直接到每個工序的情況

          據介紹,較之于傳統的施工建造模式,工業化建造模式從源頭控制了建材資源的浪費和環境影響,可節約木材60%,節約水泥砂漿55%,減少工程垃圾70%,減少水資源消耗25%,污染物排放量降低50%,模板模具重復利用率提高50%,施工現場工序的減少還可以有效控制揚塵。住宅全裝修相對于傳統毛坯房交付,可實現主體結構、裝修一體化設計,整體可減少80%以上的建筑垃圾。

          為了支持產業轉型升級,紹興市出臺《紹興市綠色建筑專項規劃》,按目標分區、政策單元明確各單元用地的裝配式建筑、住宅全裝修以及綠色建筑等級等控制性指標。同時,率先出臺《關于推進鋼結構裝配式住宅發展的實施意見》,為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在紹興的大力推廣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目前,紹興市新建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超過30%。

          通過政策引領,紹興市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的紅利逐步釋放,已成功培育6家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6家浙江省建筑工業化示范企業,12家浙江省建筑工業化示范基地,36家已投產產業化基地。建筑實施企業轉型升級快速推進,產業工人隊伍逐漸壯大。將建筑行業從傳統的“建造”推向“制造”,進一步擦亮了紹興建筑強市的金招牌。

          對建筑垃圾進行全面資源化利用,是發展綠色循環經濟、建設“無廢城市”的必然要求,但是錢進認為,紹興市還有更高的追求:“我們要跳出‘就固廢抓固廢’的固有思路,通過科技提升實現源頭減廢,這樣才能占據建筑垃圾治理的制高點。”


        (作者:步雪琳;黃建華;丁海龍 編輯:admin)
        延伸閱讀:
        網友評論
        亚洲第一男人AV毛片

            1. <table id="nyrkp"><strike id="nyrkp"></strike></table><acronym id="nyrkp"><label id="nyrkp"></label></acronym>
            2. <p id="nyrkp"></p>